,最快更新水浒第一大官人 !
第230章 劫法场
李庆来到匠造营后,下令让工匠再造一百副纸甲,
上次济水之战时,纸甲总共才造出了五十副,全都给了秦明统率的骑兵队,效果竟出奇的好。
骑兵的防御性一直是个大问题,而若是披了太多铁甲护具,速度肯定会降下来,只能作为重骑兵来使。
既想要速度,又要提高防护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但纸甲却轻便之极,防御性也不低,正好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上次一战,二百骑兵发起了数轮冲锋,是导致祝家庄五千庄客最终大溃的重要原因之一,却只死伤了五人,这纸甲在其中起的作用相当不小。
就在李庆这里一边应付着来自州府的琐事,一边积蓄底蕴时,江州地界却终于发生了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!
戴宗从梁山返回江州后,并没有像原著那样试图用假信骗知府将人押解东京,甚至都没先回府衙,而是四处联络了几天。
待算着梁山众人也差不多该到时,戴宗才去府衙跟那知府说家书半道上被人偷了,他并没有去东京传信到,之后再没多说什么。
蔡九知府与黄文炳都是人精似的人物,当下便起了疑心,
于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,两人当下一合计,打算将宋江问斩后,再他的头颅送往东京,如此既稳妥,功劳也少不了。
只是定下计策时,刚好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,
中元节又称鬼节,按世俗的说话,从这时算起往后五天都是阴气大盛,不可行刑,否则会招祸上身。
于是一直到了七月二十日这天,才终于下令让狱官亲自做了监斩官,押着宋江到了市曹十字路口,团团棒围住,准备行刑。
戴宗等人虽已决定要劫法场救宋江,但为了保密,根本没与宋江通风报信过,故而宋江这时完全不知,
这时,江州前来观刑人,真是压肩叠背,何止三五千人。
此时的宋江,心中一时间可谓是五味杂陈,仰天暗暗叹道:
“早知如此的命苦,当初权且住在梁山泊也罢!谁想直断送在这里!”
他实在是不甘心啊!
宋江其实自小便有抱负,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,但奈何读书时连个秀才都考不上,后来习武多年,拳脚功夫也是稀疏平常,
倒是平时仗着家里有财,常接济过往的好汉,竟闯下了“山东及时雨”的偌大名声,可谓无心栽柳柳成荫。
只是这名声,似乎也没太大的用处,并不能帮他实现抱负,改变困窘?
宋江那天为何会在浔阳楼上题反诗?
只因扈家庄之战的消息,终于传到了江州,
宋江听了后,羡慕妒忌恨一时涌上心头,心情顿时十分的烦躁和郁闷,
于是他便在浔阳楼上喝了半天酒,直喝得酩酊大醉,一时忘了形,这才稀里糊涂的写下了那两首反诗。
这时,法场中间,人分开处,有人上前来报了一声“午时三刻已到!”
午时三刻是阳气最重之时,这时最适合砍头!
监斩官便扔下令牌,喊道:“斩!”
两边的刀棒刽子听后,便去开了宋江肩上的枷锁,行刑之人执定法刀在手,嘴里喊了一口酒,喷在刀上,开了锋,便要杀人。
宋江仰头死死的直视着烈日祈祷:
“若上苍再给我一次活命的机会,定要轰轰烈烈的走上一遭,光宗耀祖,必不再如此浑浑噩噩的度日。”
其实就在监斩官那声“斩”字落下时,人群中一个弄蛇耍杂之人,便“不小心”打翻了蛇笼,引起了一片惊吓和混乱。
等到那行刑之人往法刀上喷酒时,只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跳下了一个虎形黑大汉,脱得赤条条的,两只手握两把板斧,大吼一声,却似半天起个霹雳,手起斧落,已是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,接着便望监斩官马前砍了过来。
宋江愣了半响,终于认出了是“黑旋风”李逵。
紧接着四周一阵铜锣声响,原本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观刑之人,纷纷抽出了朴刀长枪来,一并呐喊着往宋江这边奔来。
为首的两个宋江一眼就认了出来,分明便是远在梁山的晁盖,花荣!
宋江见此,知道自己此番总算是不用死了……
晁盖、花荣、戴宗等人劫了法场后,领着宋江先出到城外的白龙神庙稍作休整,
然后由张横、李俊组织船只,搭乘众人渡过了浔阳江,直来到了揭阳镇穆春、穆弘兄弟庄上,才稍微松了一口气。
江州是座大城,城内有兵马七千余,若走得慢些,被官兵堵在城内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本来宋江既已救出,接下来便该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,返回梁山泊才对,
但是宋江却愤愤不平的道:
“只恨黄文炳那厮,搜根剔齿,几番唆毒要害于我,这冤仇如何不报!
还请众位好汉,再作个天大人情,随我去打了无为军,杀得黄文炳那厮,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,那时再回梁山去,如何?”
所为“无为军”,并不是一支军队,而是地名。
这时的地方规制,最上一级的是“路”,路下面则是州、府还有军,
州与府一般差不太多,“军”的设置则跟“寨”类似,都是设在险要的地方,
只是军地盘比“寨”大,不过又比州府小,一般多的下辖三两个县,小的“军”则仅有一县之地。
这无为军就在就紧挨着江州,实力还是有些的,故而晁盖不太愿意节外生枝,因此劝他不如先回山寨,聚起大队人马后,再来报仇。
不过宋江显然不是这么好糊弄的,
他知道若是回了梁山,两地相隔得山长水远,这仇是这辈子也别想报了,执意要留下杀了黄文炳出气。
花荣、戴宗则附和起宋江的意见来,并提出方案,先去无为军中打听清楚虚实,可有无漏洞可以智取。
晁盖无奈,只好答应了下来。
同时,晁盖的心里也莫名的升起些许不安。
自从做了梁山之主后,他向来是说一不二的,但现在他的意见与宋江相背后,竟不得不屈从了宋江的意见……